
不知不觉间,“以财富论英雄”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言自明的规则。在这样的氛围里,“笑贫不笑娼”这一句老祖宗的话常被引用。许多人用它来为自己“一切向钱看”的行为辩护,仿佛这是古已有之的价值观。但真相果真如此吗?实际上,大家对前半句的理解,早已偏离了老祖宗的初衷,并且大多数人只知前半句,却不知还有后半句也很关键。
图片
现在提起 “笑贫不笑娼”,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:这是说人们只嘲笑贫穷,连娼妓这种不光彩的职业都不笑话,满是对 “金钱至上” 的讽刺。但这种理解,其实是 “断章取义加上时代错位” 的结果。老祖宗的初衷并不是教我们“认钱不认德”,去嫌贫爱富,而是 传达一种“赞勤贬懒”的思想。古代是农耕社会,“生存” 是头等大事,人们靠山吃山、靠地吃饭,一年的收成就看自己肯不肯下力气,家境能否改善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勤劳。因此在这种环境下,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根本不是 “认钱”,而是 “认努力”。“笑贫”笑的是什么?古人笑的并非那些因天灾、疾病等不可抗力陷入贫穷的人,而是那些“好吃懒做、明明有手有脚却不愿奋斗,靠蹭靠要混日子的人”。“穷不可怕,懒才丢人”,古人信奉“勤劳致富”,对懒汉的嘲笑实则是一种社会性的鞭策,这才是 “笑贫” 的真正指向。“不笑娼” 不是 “认可娼妓”,是 “理解生存不易”古代底层女性的出路很窄,若是没了家人依靠,想活下去往往并没有几条路可以走:要么卖劳力,要么卖技艺。有些娼妓并非我们想的那样,她们靠弹琵琶、唱曲、陪客人聊天谋生,虽身份不光彩,却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,没有 “寄生在别人身上”。在古人眼里,这种 “哪怕身处泥沼,也努力活下去” 的态度,比 “躺着啃老的懒汉” 更值得尊重。
图片
就像明清小说里,常有文人称赞青楼里有才情的女子 “虽处风尘,仍有风骨”,赞的就是这份 “自力更生”。古人评判一个人,看重的是其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。穷不可怕,怕的是穷得理直气壮;苦不可耻,耻的是苦得毫无尊严。可随着时间推移,商品经济兴起后,“金钱” 在生活里的分量越来越重,“财富”变成唯一的价值刻度。钱是好东西呀,有钱可以干很多事,没钱难倒英雄汉,因此钻进钱眼的人们,我们懒得去分辨,一个人的穷是因为懒,还是因为病、因为灾?一个人的富是因为勤,还是因为钻空子、撞大运?不管赚钱的方式是否正当,只要对方有钱,就总会有门道,我就要羡慕他“有钱”。久而久之,“笑贫不笑娼”就从一句具有积极意义的劝世语,异化为赤裸裸的“唯结果论”和“金钱至上”,成了“笑贫爱富、重利轻德”的讽刺语。就像现在有人看到别人穷,不问原因先嘲笑 “没本事”;看到有人靠旁门左道赚钱,反而羡慕 “会来事”。这其实是背离了老祖宗的初衷。这种价值观的蜕变,映射的正是社会风气的转变。
图片
其实 “笑贫不笑娼” 的后半句,是更戳人性的 “救急不救穷”。很多人觉得 “救急不救穷” 是 “冷漠”,可老祖宗真正想传递的,是 “帮人要帮到点子上” 的智慧。“救急” 是救 “突发的、暂时的难”,比如家人突然生病要凑医药费,或是遇到洪水要临时找地方住;帮助这样的人,是雪中送炭,能激发感恩之心,符合人性的善良面。对方渡过难关后,大多能够重新靠自己生活,这才是“真正的帮人”,救人于水火。“不救穷” 不是 “见死不救”,而是不救 “长期的、因懒惰导致的穷、是精神和意志上的穷。如果一直帮“好吃懒做的穷人”,只会让对方滋养依赖,扼杀潜能:让被救助者失去自我奋斗的动力,形成“等、靠、要”的依赖心理;甚至有些人会将善举视为理所当然,一旦停止援助,反而会招致怨恨,这就是俗语说的“升米恩,斗米仇”;你以为是善意,他当是理所当然;你帮他渡一次难,他想让你渡一辈子。老祖宗早看透了——真正的穷,是心穷;真正的恶,是懒穷。救急是“授人以渔”,救穷是“喂人以狼”。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图片
“笑贫不笑娼, 救急不救穷” ,把两句话连起来读,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:前半句是在说:我尊重每一个拼尽全力活着的人,哪怕你走的路不光彩;我鄙视每一个放弃努力的人,哪怕你穿得再光鲜。后半句是在说:我会拉一把掉进坑的人,但不会扛着赖在坑里的人往上爬;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,但不会养你一辈子的惰性。这不是冷漠,是清醒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“帮是情分,不帮是本分”。不笑努力求生之人,不救自甘沉沦之穷。这或许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 —— 于浮世中安身立命,于人情中保持通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,个人炒股配资,合法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