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观察|欧美贸易协议难解德国汽车业困境(2’03”)
[记者出镜]新华社记者 李函林
今年4月,美国突然对自欧盟进口汽车加征关税,导致德国主要车企集体陷入利润暴跌的“寒冬”。
最新的上半年财报的数据非常直观:宝马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三成,奔驰利润直接腰斩,大众旗下的豪华品牌保时捷因为关税多支出了4亿欧元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测算,今年德国三大车企的现金流总共可能减少一百亿欧元。
欧美7月底达成的新协议,把关税从25%降到15%。看似缓了口气,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说,这依然意味着每年要额外付出数十亿欧元。这给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的德国汽车工业带来非常沉重的压力。
更深层的冲击来自产业链——美国对钢铁、铝等原材料仍维持高达50%的进口关税,让原材料价格上涨,层层传导到整车成本。大众集团董事长透露,仅上半年,美国关税就让公司多出13亿欧元支出;奥迪财务负责人也说,损失达到6亿欧元。与此同时,欧洲汽车行业接连传出裁员、停产的消息。
在欧美市场风云不定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德国车企开始“向东看”,寻找确定性。大众在中国加速本地化平台和电池合作,宝马与中国科技企业联手研发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。宝马大中华区负责人说,中国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,正在帮助宝马突破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瓶颈。
德国权威汽车专家就指出,中国在电池技术和规模化生产上的优势,让德国高端车企可以一起合作、互利共赢。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甚至直言,当全球贸易体系动荡、欧美协议缺乏持久性时,中国可能是全球少数仍具制度稳定性的“锚点”。关税的寒风还在吹,但对于德国汽车产业来说,新的春天,或许要在东方寻找。
新华社记者李函林、邰思聪 柏林报道。
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,个人炒股配资,合法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