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福建5岁女童、安徽6岁男童在游泳嬉水后感染“食脑虫”引发致命性脑膜脑炎的消息,让不少家长揪心。眼下正值酷暑,孩子们最爱去泳池、水上乐园撒欢,甚至跟着家长去野外溪流、湖泊戏水降温——这“清凉一夏”的快乐,真会被“食脑虫”打断吗?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让人紧张的“食脑虫”,以及该怎么科学防护。
\n\n\n\n\n\n\n什么是“食脑虫”?
\n\n\n\n\n\n\n新闻中提到的两种病原体——福建女童感染的“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”和安徽男童感染的“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”,均属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阿米巴原虫,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,导致致命性脑炎,俗称“食脑虫”。
\n“食脑虫”并非真的啃食人脑,而是一种嗜热性水生单细胞真核生物,广泛生活在全球淡水和土壤中,尤其在夏季静止的湖水、池塘、温泉甚至消毒不彻底的泳池中,都可能存在它的踪迹。37℃~45℃时生长最佳,感染人体后则寄生于大脑,可侵袭脑组织并大量繁殖,引起脑水肿和脑膜脑炎,因此被称为“食脑虫”。
\n为何让人恐慌?罕见但凶险\n“食脑虫”的感染途径很特殊:
\n•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主要通过鼻腔黏膜侵入,沿着嗅神经进入大脑;
\n•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可能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进入体内,同样可能侵袭脑部。
\n感染后,潜伏期一般为3~7天,初期症状像感冒或细菌性脑膜炎——突发剧烈头痛、高热、呕吐、脖子发硬,但病情恶化极快,患者很快会陷入昏迷,死亡率超97%。
\n不过别太担心,这类感染其实罕见。截至2023年,全球报道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仅488例,国内近年北京、海南等地也只有散发病例。让人紧张的,是它进展太快、死亡率高,且药物难以及时起效。
\n\n\n\n\n\n\n安心戏水,科学防护是关键!
\n\n\n\n\n\n\n“食脑虫”的感染罕见,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罕见且存活率极低,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来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,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:
\n1. 选对水域,避开风险。
\n·避免在野外池塘、湖泊、河流中游泳、嬉水。
\n·选择正规、按国家标准进行氯消毒的游泳池(游离氯达标的环境不适宜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生存)。
\n·谨慎选择水上乐园,确保其水质管理规范。
\n2. 玩水时和结束后,做好细节。
\n·戴上鼻夹,保护鼻腔。不干净的水中,寄生虫会通过鼻腔和皮肤开放性伤口,进入人体引发感染。记得佩戴好鼻夹,尽量避免鼻子进水;有开放性伤口的娃和大人,为了避免感染,也不建议下水。
\n·避免搅动水底淤泥(阿米巴虫可能富集)。
\n·离水后立即用清洁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脸,并轻柔冲洗鼻腔。
\n·皮肤如有伤口,应做好防水防护后再下水,避免接触脏水。
\n3. 家庭用水,别大意。
\n·使用加湿器、洗鼻壶时,必须装入煮沸冷却后的无菌水或专用无菌液体,切勿直接使用自来水。
\n4.警惕症状,及时就医
\n·孩子在戏水后一周内,若出现突发且无法缓解的剧烈头痛、高热、颈部僵硬、呕吐或意识状态改变(如精神萎靡、嗜睡等),务必第一时间就医!
\n·清晰告知医生孩子近期有戏水史,这一点对争取快速诊断和治疗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。
\n“食脑虫”感染虽凶险,但实属极端罕见事件。理解其特性和明确的感染途径,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,就能显著降低风险。家长们不必过度恐慌,更无需剥夺孩子享受清凉戏水的快乐。做好防护,安全玩水,让孩子们的暑假既清凉又安心!
\n本文综合自成都日报、长沙晚报、杭州交通918\n原标题:“食脑虫”致死率高达97%!夏季玩水这样防护可避免\n\n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,个人炒股配资,合法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